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5:08 点击次数:86
图片
管希宁《江村秋晓图》
纸本设色 137.6cm×72cm
扬州博物馆藏
乾隆时期扬州画家管希宁生卒年模糊不清,相关推断没有明确文献资料支撑。仔细耙梳文献发现,依据金兆燕《寿管平原七十》、罗聘《哀四君咏集陶八首(丙午)》、韦佩金《洪菊人墓志铭》等材料,其生卒年可以确定无误——生于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逝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5),可谓证据凿凿,是谓补考。
管希宁,字幼孚,号平原、金牛山人,江苏江都(今扬州)人,是乾隆时期活跃于扬州艺坛的知名文人之一。他生性孤高,“择交清慎”,以行医为业,乾隆十六年(1751)秋作序医书《瘟疫明辨》,与诸如休宁汪士慎(1686—1759)、全椒金兆燕(1718—约1791)、歙县罗聘(1733—1799)、钱塘吴锡麒(1746—1818)、仪征汪端光(1748—1826)等寓扬文人交契。精金石,能诗,擅长书画,“山水专以淡雅为宗,其设色,意而已矣,其一种幽静之致,似不食烟火者为之”,“书法秀逸,风骨珊珊,襟怀朗朗”,有“仙品”之誉。晚年,贫病交加,及殁,丧葬皆由友人理之,著有《就懦斋言印》《因鸣集》等。
对管希宁孤高的人品、画品,《增修甘泉县志》有举例式的叙述:
管希宁,字右铭,高介孤洁,画得文衡山真传,山水、人物、花卉,并入工妙。家贫,以医为业,人欲得其画者,不能以货取,虽遇晨炊,不继不顾也。尝有一显者强索之心,薄其人,坚不应,几为所中,自号金牛山人。下帘闭肆,萧然如在尘埃之外。同时交重其品,尺幅流传,争宝贵之。题画诗,尤雅饬,惜多散逸。
管希宁去世后,他的简略传记公开刊布最早见于仪征李斗(1749—1817)乾隆六十年(1795)刊行的《扬州画舫录》:
管希宁,字平原,工诗画,笔墨雅淡,极尽山林之变,不苟作,兼长于医。年五十无子,妻素有贤誉,早死,死之日发其笥,获白金五十、遗书一封,以此金为买妾之资。平原晩年与洪疏谷订为忘年友,平原殁,丧葬之事,疏谷任之,韦书城进士为作墓志铭,序其《就懦斋诗集》行于世。
在这一百余言的简短文字中,李斗只是稍微点及管希宁的绘画风格,而对其生前生后事着墨较多,算是逸闻而已,后几乎被《扬州画苑录》《光绪江都县续志》全文引用。查考可知,洪疏谷,即洪建枎(1759—1788),又名桷,字布华,号疏谷、菊人,祖籍徽州,迁居扬州。他少年聪慧,向往风雅,十分崇拜管希宁的诗文书画,与他成了忘年之交。
韦书城,即韦佩金(1752—1808),字书城,号酉山,江苏江都人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)进士,乾隆五十三年(1788)授广西苍梧知县,又历知怀集、马平、凌云诸县,嘉庆四年(1799)因军需不力遣戍伊犁,四年后释归,以教书为业,著有《经遗堂全集》。但十分遗憾,李斗言及的《就懦斋诗集序》《管希宁墓志铭》都未能收录于《经遗堂全集》中。
其实,稍早前的乾隆五十三年(1788)长夏,南汇冯金伯(1738—1810)撰著《国朝画识》,曾略记管希宁事迹,比较生动地描述了他的书画与雅好,后被昭文蒋宝龄(1779—1840)改编摘录于《墨林今话》:
江都管希宁,字幼孚,号平原生。少习制举,以羸疾弃去,乃涉猎诸史百家,旁及金石,而于书画尤所究心。书兼篆籀真行,写山水,极幽冷之致,差病其弱,人物一意马和之,典雅古淡,出乎尘壒之外。曾画《豳风》一卷,每章作小篆书经冠其前,即令和之为之亦不过是。花卉会心象外,别具生趣。所居几座之外,空洞无物,壁张古书画一两幅,庭阶杂莳杞菊并诸野卉,以观生趣,其风致可想见矣。所著有《就懦斋诗集》。
嘉庆三年(1798),仪征阮元(1764—1849)主持编辑《淮海英灵集》付梓,由宝应刘台拱(1751—1805)、甘泉江藩(1761—1830)、焦循(1763—1820)、高邮王引之(1766—1834)等扬州学人共同编纂,参照元代元好问《中州集》的体例,分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壬、癸等集共二十二卷,洋洋大观,成为入清以来已故扬州诗人诗选及其诗风之论的诗歌总集。编者选编管希宁五律《月夜同苇村登平山堂》《拟文五峰兼吴山秋晚图二首》与五古《纪梦》诗四首,并附小传:
管希宁,字幼明,甘泉西山人,自称金牛山人。性情高洁,托业于医。工画,凡山水人物,无不精妙,年七十卒,有《因鸣集》。
这里,编者交代的管希宁卒年,成为后世撰稿的主要依据之一。嘉庆十年(1805),《重修扬州府志》刊行,一字不差地引用,列于卷五十四“人物艺术”。由此,管希宁正式进入了官修史书之列。
以往,管希宁生卒年一直没有明确记载,“年七十卒”只是模糊的界定而已。然近年,《江苏艺文志》扬州卷综合《淮海英灵集》乙集卷四、光绪《江都县续志》卷二十七并列举一二纪年画作辑录“管希宁”曰:
管希宁,字幼孚,一作幼明,号平原,居甘泉之西山,故又称金牛山人。性情高洁,托业于医。涉猎诸史百家,旁及金石,工诗,尤究心书画。乾隆四十年(1775)仿周文矩《听琴图》,五十年(1785)仿元人《春湖幽亭图》。擅画梅,尝为墨梅,以胭脂点其蒂,风格隽妙,然不轻易得。晚年与洪疏谷为忘年交。年七十卒。
由此,有人以“年七十卒”依乾隆五十五年为限,推断了管希宁的生卒年。但是,所谓“1712—1785年”起止年表述显然又与“年七十卒”相互抵触,且并无可靠的文献材料作为佐证,不免有些武断。
其实,有关管希宁的生卒年零星记载于时人的诗文集中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)下半年,辞官客居扬州的金兆燕赋诗《寿管平原七十》,祝贺管希宁七十生日:
昔年幞被来扬州,吹箫同上文选楼。我作狂歌君作画,秋江拥棹相夷犹。沈牧之琴焦纪酒(谓沈江门、焦五斗),兴酣往往轻公侯往。我年五十始薄宦,十载饱噉扬州饭。君亦移家与我邻,隔街惯作往来伴。广文官舍无来宾,病妻一卧常经旬。仗君仓扁挟异术,每从肘后生阳春。前年别君忽向北,今年仍作扬州客。一觞寿君君勿挥,花前相对头俱白。荷花万柄满芳洲,七十老翁何所求。且将百幅鹅溪绢,尽写名山作卧游。
图片
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卷二管希宁传页
图片
阮元《淮海英灵集》乙集卷四管希宁传页
是年,管希宁七十初度,迈入古稀之龄。依此推算,他即生于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生年得以明确。
稍后的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罗聘集陶渊明诗八首哀悼是年去世的谢小山(?—1786)、张四教(1719—1786,字石民)、仪征员燉(1713—1786,号帆山)与管希宁等四位友人,其中悼管希宁诗云:
世短意恒多,人生少至百。念来存故人,清飚矫云翮。束髪抱孤介,乐与数晨夕。孰意尔先倾,枯形寄空木。紫芝谁复采,寂寂无行迹(君家有紫芝山房)。
药石有时闲,赋诗颇能工。弱毫多所宣,既没传何穷。流尘集虚座,萧索庭于中。念之动中怀,人理固有终。
作为友人,罗聘所言十分明确。可以判断,管希宁应该逝世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。有意思的是,这一点在韦佩金撰写的有关洪建枎的两篇墓志文中得到了印证:
管布衣希宁,忘年交君。前年溘丧,君经纪其丧,代谋子女养,甚备。又欲综其遗集,与康熙副榜谢君前羲诗集同授梓人,属余叙之以传,庶几有始终者。常谓余曰:“君诗古文辞,余知最稔,君即死,余寿梨枣,质之无穷。”余诺而感焉。孰意幼于余者先我死,预营余身后者不及转嘱余。呜乎!余则何能忘诸。昔韩愈作王仲舒碑,又作志;苏轼作司马君实行状,又作碑,论者以为厚,盖有不获已于中者。然则余之交君如此,而止欤?余自京师赴苍梧,舟次汉阳,既成表墓之文,念君葬期当不远,更最论事迹,纳君之藏铭曰……
洪建枎是管希宁的青年知交,也是管希宁身后事的代理人。可惜,他天不假年,于乾隆五十三(1788)年八月二日英年早逝,年仅三十岁。作为洪建枎的好友,韦佩金在《洪菊人墓志铭》中详细记载了洪氏为管希宁营葬、刊书的事迹,并对他的早逝深表痛心。韦佩金的记叙竟成了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撰述的重要材料来源。
图片
管希宁《月华冷香图》
纸本墨笔 92.5cm×36cm
天津博物馆藏
《经遗堂全集》显示,韦佩金授广西苍梧知县自京师赴任,时在乾隆五十三年(1788)下半年。因此,所谓“前年溘丧”,即指明管希宁辞世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算是对罗聘悼亡诗做了有益的补充。
因此,有案可稽,管希宁生于康熙五十一年,逝于乾隆五十一年,生卒年即1712—1786年,享年七十五岁。此外,李斗所言的管希宁贤妻事迹,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,视为楷模。文献显示,管夫人暨广陵王氏,精于绣艺,逝世于乾隆三十二年(1767)下半年,有华亭沈大成(1700—1771)赋诗《挽管平原夫人》为证,管希宁时年五十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